遲云:守正創新 行穩致遠(2/3)
一、“雙品工程”這七年
集團出版主業的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涉及問題廣、難度大,需要制度和政策保障。為此,2015年我們開始實施出精品書、創品牌社的“雙品工程”。七年來,共獎勵1308個項目類別,評出了39位金牌編輯、20位新銳編輯,累計獎勵金額3697.723萬元,為引導出版單位出“雙效”好書、創品牌社、做優秀編輯、提升“走出去”影響力等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激勵和促進作用,集團獲國家級大獎、入選國家級優秀出版物評選及重點工程的精品項目逐年增多,屢創新高。
但是,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保持清醒與警醒。這七年也是出版形勢快速變化的七年,實在地講,我們的出版理念、出版機制、出版組織、出版實操等并沒有完全適應飛速變化帶來的沖擊,真正能助推出版主業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先進出版生產模式與體制機制仍需改進與完善。總體上看,我們仍主要面臨以下的形勢與問題:
(一)出版結構比例失衡問題仍沒有顯著改觀,精品出版能力仍需進一步加強
股份公司近三年來的出版品種中,一般書占比由之前的40%左右降至30%左右。這與書號縮減、書號資源優先保障教材教輔出版有關,但問題是,一般書品種的下降并沒有達到單品種效益提升的目的。各出版社長期以來嚴重依賴教材教輔,導致一般書的策劃、營銷能力嚴重不足,融合創新缺少辦法。整體上看,公司經營結構比較脆弱、抗風險能力較差的問題仍是懸在我們頭上隨時都有可能掉落的一塊巨石。
七年來,股份公司開卷零售市場排名一直在15名左右徘徊。整體來看,公司精品出版仍存在以下問題:第一,一般書的出版質量效益還不夠高,還存在重復出版的現象。第二,部分出版單位的出版定位仍不清晰,主攻方向不明確,產品線仍存在散雜重的現象,多數細分板塊還未形成品牌優勢。第三,編輯選題策劃能力亟待提高,原創精品尤其是暢銷書策劃能力不足。第四,圖書的打磨不夠精細,圖書市場競爭力不強,編校質量壓力較大。第五,宣傳營銷能力不足,尤其是運用新媒體進行宣傳營銷、拓展渠道的能力和方法欠缺。
(二)應對新技術、新媒體對出版生態的沖擊滯后緩慢
近年來,新技術新媒體對傳統出版業整體的出版生態帶來了沖擊與陣痛,既造成了傳統出版業某些環節的頹勢,也為出版業的進步注入了新鮮血液和新的工具。由于各種原因,我們適應并利用這些新工具賦能出版主業的意識、力度與效果均不盡人意,而一些行業領先者尤其民營文化公司以及部分新入局者,已在出版全流程中與這些新工具、新渠道無線對接。
(三)出版管理部門對出版業的新定位仍需深化認識
2018年中央機構改革后,中宣部統一管理出版工作,強化了出版的文化屬性和意識形態屬性。四年來,出版管理部門的變更產生了重大影響:第一,強化了出版業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社會效益絕對優先達到歷史前所未有高度,中宣部每年都要對出版單位進行社會效益考核。第二,出版了一批代表這個時代高度的主題出版物,主題出版成為出版業的重要出版門類,會逐漸成為今后出版業的重要方陣。第三,縮減書號供給,推動出版業供給側改革,引導出版單位調整出版結構,提質增效。第四,圖書市場經過價格混戰后,有可能變得規范有序,圖書電子商務領域的低折扣亂象有可能得到改觀。總之,出版文化事業的發展思路將引領我們的生產行動,必須加深認識,謀劃好定位與發展方針。
(四)內部用人機制與政策仍需進一步科學與靈活
由于各種原因,國有文化企業內部用人機制僵化一直是阻礙企業發展的原因之一。目前集團內部的用人制度仍需進一步改革完善,在保證用人制度科學規范的同時,進一步增加靈活性,為出版各環節的現實服務,杜絕官場思維,讓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人站到前臺。這幾年,我們的人才外流出去的不少,外邊成熟的人才通過市場引進的不多。在用人機制靈活化方面,我們身邊的濟南出版社、青島出版社都作出了表率。
更多新聞
More- 激活數字經濟新引擎 助力出版高質量發展——集團董事長張志華在2021-11-30
- 集團黨委書記張志華在集團黨委理論中心組擴大會議上的講話(摘要2021-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