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華:深入學習落實十九大精神 推進集團轉方式 優結構 促動能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在政治上、理論上、實踐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具有劃時代的極其重要的里程碑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提出了許多新理念、新論斷、新要求、新部署,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首要的政治任務。這段時間,通過集中培訓、集體學習、自學等方式,逐步加深對十九大精神的認識和理解,下面,我將初步的學習體會,與大家作一下交流。
一、十九大的主要貢獻
我體會,十九大的主要貢獻就是明確了一個指導思想,作出了兩個重大判斷。
一個指導思想就是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我們黨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一次黨的十九大通過的《黨章修正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定為黨的行動指南,是黨的理論的又一次重大飛躍,是十九大一個重大的歷史貢獻。
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識,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十分豐富,涵蓋了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國防、軍隊、外交、黨建各個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十九大報告中概括的“八個明確”。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其歷史性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二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了新的科學內涵,進一步彰顯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活力;三是開辟了治國理政的新境界,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經濟社會、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些變革力度之大、范圍之廣、效果之顯著、影響之深遠,在黨的歷史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都具有開創性意義;四是開辟了管黨治黨的新境界,黨在革命性的錘煉當中更加堅定,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兩個重大政治判斷: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是第一個重大政治判斷,其重大意義就是“三個意味著”,即: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三個意味著”深刻闡述了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意義、政治意義和世界意義。十九大報告關于未來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
第二個重大政治判斷是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之前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繼1956年黨的八大之后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又一次科學定位。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判斷主要由于以往的提法都過時了,新的制約因素日漸突出。可以說,這既是對改革開放40年成就的深刻總結,也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的精準定位。這個重大判斷意味著下一步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經濟增長形式、宏觀調控政策三個方面將發生重大轉變,必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
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影響
我結合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及經濟發展模式、經濟增長形式、宏觀調控政策將要發生的重大轉變,結合集團出版、發行實際,談談個人看法:
(一)從經濟發展模式看,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將加快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改革開放以來很長一個時期是短缺經濟時代,經濟發展主要是做量、做規模,先解決“有”的問題。經過艱苦的努力,我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占比已達15%左右,但質量效益不高,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日益突出,處在一種大而不強的狀態。中國消費者蜂擁至日本購馬桶蓋這一案例就充分暴露了我們經濟發展模式方面存在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目前我們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十九大報告中,通篇沒有出現GDP,但有大量的質量、效益、結構、活力等字眼,特別強調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這三大變革都將有力的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結合我們的發展實際看,集團發展也處在相對比較粗放的增長狀態。從出版方面看:在國家層面,經過出版產業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出版大國,出版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出版產業的主要矛盾,由之前的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要與落后的出版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與出版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國出版業從稀缺經濟時代邁入豐饒經濟時代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在稀缺經濟時代,稀缺的是出版產品,豐饒的是閑暇時間,因此出版產業的主要矛盾,就是要以落后的出版生產力盡量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出版消費需求。在這一時期,規模發展、規模經濟是出版產業和出版企業發展的主要模式。而隨著出版體制改革的推進,出版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我國年出版圖書品種從1979年的1.7萬余種迅速發展到2016年的近50萬種。產品的極大豐富,產能的急速增長,標志著出版產業進入豐饒經濟時代。在豐饒經濟時代,稀缺的是注意力,豐饒的是出版產品以及不可避免隨之而來的產品過剩。在豐饒經濟時代,傳統的規模化發展之路越走越難,“多而不精”成為群眾對各類出版產品的普遍感受。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的統計數據,2012年-2016年間,我國圖書出版總定價從1183.37億元增至1580.96億元,增幅33.6%;庫存規模從841.88億元增至1143.01億元,增幅35.8%。庫存增速大于生產增速,總庫存占年度出版圖書定價金額的比例從71.1%增至72.3%。這些庫存從一個重要方面反映了供給側存在的很多矛盾與問題。因此,在新時代出版產業必須聚焦主要矛盾的轉化,必須扭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破解重大難題、實現重大轉型和重大突破。
從我們自身實際看,出版領域:近三年,股份公司在整體零售市場的碼洋占有率在1.3%上下起伏,排名基本穩定在15名上下。股份9家圖書出版社,只有明天社一家躋身零售市場前列,人民社、美術社多年在200名上下徘徊。從股份公司零售市場監控銷量分布來看,存在脖子細長(有暢銷書,但偏于一社)、腰細(常銷書少)、腿無力(滯銷書多)的現象。2017年1-10月,開卷監控系統中,股份各社共有17833種圖書產生動銷,其中2017年上市新書1617種。排名首位的中國出版集團動銷品種83097種,其中2017年上市新書7426種;排名第10的時代出版傳媒動銷品種26100種,其中2017年上市新書2154種。在股份公司17833種動銷圖書中,扣去一號多書的圖書,動銷圖書為17642種。從這些圖書的監控銷量來看,分為六類:第一類是監控銷量在10萬冊以上的熱門暢銷書,有39種,全部為明天出版社的圖書。第二類是監控銷量在3萬至10萬冊的圖書,有38種,除明天社的24種書為自主運營外,其他社絕大多數是由民營公司銷售。第三類是監控銷量1萬至3萬冊的圖書,共有170種,其中明天社112種,人民、文藝、教育、科技、友誼、畫報出版社有部分自營品牌圖書居此序列。第四類是監控銷量3000冊至1萬冊的一般性常銷書,明天社711種,其他多家社有幾種至幾十種不等。第五類是監控銷量在500冊至3000冊的圖書,此類書有1900種,占10.8%。第六類是監控銷量低于500冊的圖書,有14885種,占動銷品種的84.4%。也就是說在集團9家社中,動銷品種中有84%是銷量低于500冊的圖書。概括來講,我們集團除去明天社,其他出版社還都處在粗放型發展的過程中,這就是我們出版集團的現狀。下一步,我們必須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有關要求,以推動建立全新的精品力作生產機制為重點,全力實現質量變革;以推動構建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兩個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為重點,全力實現效益變革
更多新聞
More- 張志華:以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抓落實2017-11-13
- 張志華在濟寧濰坊濱州調研督導時的講話(摘要)2017-0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