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思互聯網+時代出版創新模式(一)
創新 引領 融合 構筑出版新生態
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不是在賣某個產品,而是通過平臺進行用戶引導。不少互聯網企業其實做的是數據分析工作,通過用戶的購買記錄、瀏覽記錄等進行合理化數據分析,提供用戶人性化的購物決策,做廣告的精準投放。通過廣告、游戲來獲得收益,使一些傳統行業成為他們的下游產業。
陸建平,1966年3月生,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信息學系副教授,在“最有魅力的老師”排行榜上的“魅力指數”超過了易中天。他被譽為業內領軍人物,其對網絡營銷、電子商務等互聯網創新模式的研究,擁有獨樹一幟的解析。
10月10日,集團邀請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信息學系副教授、知名學者陸建平為各單位管理層進行了一場生動、有料、極其開拓思維的互聯網與傳統出版業創新模式培訓講座。陸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從大家熟悉的互聯網產品和模式說開。騰訊、阿里巴巴、亞馬遜、谷歌、蘋果、小米……陸教授用一個又一個生動的企業案例,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互聯網時代,數據如何重構商業,流量怎樣改寫未來,并且指出,不能滿足客戶需求的企業就無法生存,經營模式和產品落后的企業只會遭到市場的淘汰。結合亞馬遜的典型事例,陸教授從更加寬闊的互聯網商業視角引領大家重新審視出版行業,使參會人員深受啟發。
從本期開始,《山東出版》報以專題形式刊登與會人員的心得體會,以供交流和借鑒。
文學出版在“互聯網+”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文藝社 李寧
在互聯網時代,文學出版呈現如下特點:門檻低;可復制性強;受眾廣,熱度高。所以,當文學出版尤其是通俗文學與互聯網進行關聯,便迅速融合、膨脹、崛起,催生出新的出版形態。文學出版特點與互聯網優勢的重合,使文學出版和網絡的融合產生出裂變式發展。這種發展改變了文學出版的生態,并對傳統文學出版產生強烈沖擊。最為突出的表現是網絡文學的擴張和“IP經濟”競爭的白熱化。
“互聯網+”1.0——出版流程再造、升級
互聯網對傳統文學出版的改變不僅僅是工具上的,而更是觀念上的,是格局上的,是模式上的。我們必須注重用戶體驗,增強服務思維,而不再是僅憑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喜好對出版內容進行選擇。互聯網與出版的融合,使出版不再只是傳統的作者對讀者的一對多單向度傳輸,而必須正視讀者的需求,了解讀者的反饋,針對目標讀者進行精準化生產。我們要融合互聯網,以“互聯網+”思維,整合資源,打造自己的網絡平臺、建立圈子,精準生產營銷,實現大數據背景下出版流程的再造與升級。目前多數傳統出版單位都已著手此項工作。
“互聯網+”2.0——商業模式創新、產業轉型升級
走過“互聯網+”1.0階段,出版社不再局限于傳統選題、印刷、發行的思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調動內容資源優勢、專業采編優勢,根據讀者的喜好,把握出版物的出版方向和出版形式,以全新的生產方式,憑借升級后的數字化生產能力,加快推進知識化服務能力建設,逐步從內容提供商向產品、服務提供商提升,進而成為平臺運營商,真正從傳統模式中剝離出來,完成商業模式創新,實現產業轉型。
“互聯網+”2.0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確立全新的商業模式,實現產業轉型。目前來看,可以通過三條道路來實現:構建數據庫——打造“互聯網+”出版流程,向數字化出版轉型;構建網絡平臺——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發揮平臺效應,向服務提供商、平臺運營商轉型;跨界融合——以IP資源為抓手,采用多元化競爭戰略,跨地區、跨行業、跨媒介發展,改變產業結構。
無論哪一條道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會對產業轉型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三條道路都是傳統出版擁抱“互聯網+”的戰略性選擇,即使困難重重也要迎難而上。我們當矚目長遠,從點滴做起。
還有一點需要引起我們的警醒。不可否認,無論是傳統文學出版還是互聯網文學出版,能夠產生較為廣泛的影響和效益的,仍然是在內容上獲得認可的文學作品。“互聯網+”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實現形式,但本身并不對文學內容進行增值。所以,在具體的產業運作層面,“互聯網+”戰略與“內容+”戰略并行不悖。
堅定不移地擁抱“互聯網+”
●科技社 夏魁周
互聯網時代的橫空降臨是顛覆性的,是革命性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可以改變人的很多思維和行事方式。互聯網公司自身不制造產品,但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產品,如淘寶網不做書,但擁有比任何出版社都多的圖書。習近平總書記在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學網、懂網、用網,積極謀劃、推動、引導互聯網發展。其深刻意義亦在于此。
勿庸置疑,傳統出版社應該積極利用互聯網這一傳播增值平臺,實現內容產品的無限嫁接和立體全方位傳播,創造從數字閱讀、影音文化、創意衍生到大數據和增值服務的多業態多媒體產業鏈。
堅定不移地擁抱互聯網,利用互聯網,不要有任何猶豫、遲疑
當前傳統出版行業的“互聯網+”時代還沒有占據主導地位,但引發的震動、陣痛我們已有切身感受,最明顯的例子是《媽媽寶寶》雜志廣告收入的斷崖式下滑。可以預見的未來,“互聯網+”模式必將全面進入出版行業。我們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充分接受,以實際行動踐行習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學網、懂網、用網,從而推動出版社“互聯網+”模式創新發展。
堅持內容為王的宗旨
人類賴以進步、社會賴以發展的是文化內容,而不是其他。從結繩到青銅器,從竹簡到紙,無論時代怎么發展,載體怎么進步,它們承載的都是人類賴以進步的文化內容。即便到了“互聯網+”時代,任何影視、游戲、動漫等創意產業,離開了內容也將一事無成。財政部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2015年4月《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性意見》中指出,要將傳統出版的專業采編優勢、內容資源優勢延伸到新興出版,更好發揮輿論引導、思想傳播和文化傳承作用。探索和推進出版業務流程數字化改造,建立選題策劃、協同編輯、結構化加工、全媒體資源管理等一體化內容生產平臺,推動內容生產向實-生產模式的升級和創新。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互動化趨勢,綜合運用多媒體表現形式,生產滿足用戶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和多終端傳播的出版產品。
要有用戶思維
互聯網時代,用戶體驗至為重要。從專業角度講,諾基亞手機的參數要優于蘋果手機,而蘋果手機的用戶體驗無與倫比,結果諾基亞一敗涂地,而蘋果一枝獨秀。讀者購書除了內容,還需要你的服務、體驗、互動、參與、增值等等。出版者要從“生產銷售圖書”向“提供內容和服務”的產業形態轉型升級,從“人走茶涼”的一次性購書向對網絡銷售數據進行精準分析以增強全流程服務過渡。
擴展內容傳播渠道
財政部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性意見》中指出,出版社要探索適合自身融合發展的道路,創新傳統發行渠道,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整合延伸產業鏈,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的內容傳播體系。進一步加強實體書店建設,努力將實體書店建設成為集閱讀學習、展示交流、聚會休閑、創意生活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式文化消費場所。支持實體書店與電子商務合作,在區域配送發揮各自優勢。探索以用戶為中心的全渠道服務模式。進一步開拓農村等出版產品消費市場。利用社交網絡平臺,建立出版網絡社區等傳播載體,打通傳統出版讀者群和新興出版用戶群,著力增強粘性,廣泛吸引用戶。借力商業網站的微博、微信、微店等渠道,不斷擴大出版產品的用戶規模,進一步擴大覆蓋面。
當然,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還是顯而易見的。最需要的就是最欠缺的。首先是用戶、數據之缺乏及其實現手段的缺乏。在“互聯網+”時代,作者資源、讀者資源的爭奪遠比傳統出版時代要激烈、迅猛,這些都是建立用戶思維和大數據戰略的必要基礎,可以想見,一家出版社在互聯網和大數據面前是多么貧乏無力。其次是人才隊伍的匱乏。所以我們必須以清醒的意識和堅定的信心來面對“互聯網+”,直面困難、克服困難。
&
更多新聞
More- 名家精彩 書香遠播——山東書展全省各地分會場精彩紀實2016-10-12
- 閱盡精彩留余香——山東書展巡禮2016-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