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臺兒莊有口“新華井”
山東棗莊臺兒莊是一片英雄的土地,79年前震驚中外的臺兒莊戰役就發生在這里。
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傳誦著一個新華人與“新華井”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臺兒莊區新華書店,“新華井”在張山子鎮張前村。這口“新華井”,讓地處黃邱山套的這個小山村擺脫了世代缺水、靠天吃飯的局面,由一個窮村變成了富村。
當我們來到張前村采訪的時候,村支部書記陳志蘭激動地說:“見到區新華書店的人,就像見到自己的親人一樣。”
治窮先治水
張前村,村不大,700多口人,位于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離城區也不算遠,有三四十公里,50分鐘車程。以前,這個村很窮。窮在哪里?一個字,水!陳志蘭說,張前村世代缺水,吃水都得到數里之外的鄰村去拉,更不用說農業生產用水了。全村1260畝土地,完全靠天,遇到天旱,只能眼巴巴看著、等著,沒有別的招兒。村里也不是不想打機井,但由于土層很薄,地表下二三十厘米就是石頭,試了多次就是打不上水來。為此,陳志蘭說不知哭了多少次。在周圍村村民眼里,張前村打井是根本不可能的。
奇跡在17年前發生了。那一年,臺兒莊村新華書店來到張前村幫包扶貧。一場圍繞打井的攻堅戰就這樣開始了。
那是2001年的秋天,村里的村民們面對硬邦邦的土地,望天興嘆,巴不得老天爺下場大雨,好播種。可硬是連續1個月沒下過雨。時間不等人,不下雨,800多畝小麥根本沒法種。就在這時,臺兒莊區委安排臺兒莊新華書店包幫該村,在時任書店經理杜學龍的帶領下,書店干部職工來到張前村,認為打井是來不及了,只能從鄰近的江蘇省一個水庫引水,而這得需資金2萬元。黨員干部當即帶頭捐錢,每人捐款500元,店里又從流動資金中抽出1.5萬元,一天時間籌齊資金,第二天水就引到了村里。前后11天,800多畝小麥全部搶種完畢。
治窮先治水。在了解情況后,區新華書店決定,花再大的本錢,就是掘地千尺也要打出水來。于是,請來水務專家找水源,電話咨詢教授尋辦法,終于在許多人認為不可能有水的地方選準了最佳位置。晝夜24小時施工。10米、20米、40米、50米……奇跡出現了。清澈的泉水汨汨冒了上來,用直徑52公分的管子架上抽水機,竟然24小時晝夜不歇地抽不干,老百姓歡呼跳躍。接著,他們連續作戰,又打了第二口機井。打這兩口井,新華書店提供資金20萬元,
新華書店的無償援助,全村群眾感激不已。吃水不忘挖井人,全村人在2002年自發地立了一座“新華井”碑紀念。
村支書的“新華情結”
臺兒莊區新華書店在張前村幫包扶貧三年,與村里的群眾打成一片,結下了深厚友誼。
采訪中,陳志蘭就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當年打井時,她就是村支書,是見證人。
陳志蘭至今忘不了當年打井那3個多月的情景。
她說:“當年打井的設備運到村里,一些老黨員、老干部都爭著來看。就連柴油都是新華書店帶來的。打井成功那會兒,村里的男女老少別提有多高興了,就像過年一樣。”
陳志蘭至今忘不了當年到區里送錦旗時的情景。
她說,2002年春節,全村老百姓心里過意不去,便敲鑼打鼓到了新華書店,送去了錦旗、煎餅和花生。“當時我們全村人都搶著去,說一定要到新華書店去感謝一下‘恩人’。”
打井成功,這在當時可是“大新聞”。“村民不富,我們不離村”,這是區新華書店當年的承諾。幫包三年,張前村成了臨村羨慕的富裕村。
陳志蘭與全村人的“新華情結”由此結下了。她向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年,她家一個親人生病,在臺兒莊區醫院住院,由她陪護。在那些日子里,每天她都要帶著小孫子到區新華書店的門口轉一轉。她說:“真的,一想起區新華書店里的人,就跟想起自己親人一樣。為了不打擾他們工作,我們都是傍晚去看看。”
陳志蘭的話,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非常感動。“見了新華書店的人,都跟見了親人一樣”,這實在話,她向記者說了很多次。
把“新華井”精神傳下去
在記者來采訪的前一天,書店給陳志蘭打了電話說要去,陳志蘭又一次激動地掉淚了。說,如果沒有區新華書店的幫助,沒有水的張前村可能還是那樣窮。
“新華井”,這只是臺兒莊區新華書店真心幫民為民的一個縮影。
他們有這樣一個口號:“幾個雞蛋一本書,送您一個全家福;一斤小麥一斤米,換本圖書吃到底。”每年店里的服務人員都要跑遍全區6個鄉鎮、街道的300多個行政村,甚至輻射到蘇北8個鄉鎮的近百個行政村。
我們在采訪中,還了解到一個“一本書救活一個養雞場”的故事,這是區新華書店開通“科技110”成效的典型事例之一。
有一種好叫“碑”。無獨有偶。1943年深秋,剛創辦不到兩年的山東省新華書店,在臨沂莒南縣后凈埠子村幫助農民挖了一口井,飲水思源,鄉親們親切地稱那口井為“新華井”。74年后,“新華井”碑再一次在棗莊臺兒莊樹起。這是新華人支農為民的一個見證,也是人民群眾對新華人的一種感恩。
更多新聞
More- 新昕資產貫徹落實集團年度工作會議精神2017-03-29
- 齊魯書社開啟年度培訓2017-03-29




